Skip to main content

一、崩潰一致性(Crash Consistency)
        為了執行日誌調查,我們來看一個例子。 我們需要使用以某種方式更新磁碟結構的workload。 先以一個簡單的假設為例:將單個data block附加到現有文件。 通過打開文件,調用lseek()將文件偏移量移至文件末尾,然後在關閉文件之前向文件發出單個4KB寫入來完成附加操作。

假設我們在磁碟上使用標準的簡單文件系統結構,其類似於我們以前見過的文件系統。

這個例子包括:

  • inode bitmap(只有8位,每個inode)
  • data bitmap(也是8位,每個data block一個)
  • inode(共8個,編號為0到7,分佈在四個block中)
  • Data blocks (共8個,編號為0到7)。
    以下是這個文件系統的圖表:

         如果查看圖中的結構,可以看到在inodebitmap中標記了一個inode(inode編號2)和一個分配的數據塊(數據塊4),這些數據塊也標記在數據中bitmap。 inode表示為I [v1],因為它是此inode的第一個版本; 它將很快更新(由於上述工作量)。
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簡化的inode。 在我[v1]的內部,我們看到:

         在這個簡化的inode中,文件的大小是1(它有一個block),第一個pointer指向block 4(文件的第一個Data Blocks),而其他三個pointer 為空(表示它們未被使用)。 當然,真正的inode有更多的domain。

       當我們追加文件時,我們正在為它添加一個新的Data block,因此必須更新三個磁碟結構:(如下所述)

  • inode(必須指向新block)
  • 新Data Blocks Db
  • 新版本的data bitmap(稱之為B[v2])

       才能指示新Data Blocks已經被分配。

       因此,在系統的memory中,我們有三塊,必須寫入磁碟。 更新的inode(inode版本2,簡稱I [v2])現在看起來像這樣:

更新後的資料bitmap(B[v2])現在看起來像這樣:00001100.

最後,有Data Blocks(Db),可填充使用者放入的任何內容文件(例如:音樂)。
我們想要的是文件系統的最終磁盤image如下所示:

為了實現這種轉換,文件系統必須對磁碟執行三次獨立寫入操作,每次對inode(I [v2]),bitmap(B [v2])和數據塊(Db)執行一次寫入。

請注意,當用戶發出write()系統調用時,這些寫入的操作通常不會立即發生;而是會汙染內存空間。

        首先bitmap和新數據將駐留在主內存中(在頁面緩存或緩衝區緩存中)一段時間; 那麼,當文件系統最終決定將它們寫入磁碟(例如5秒或30秒之後)時,文件系統將向磁碟發出必要的寫入請求。

        不幸的是,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崩潰,從而干擾磁盤的這些更新。

        尤其是,如果在發生一次或兩次寫入之後發生崩潰,但不是全部三次,則文件系統可能會處於一種有趣的狀態。

頁次: 1 2 3 4 5

Thx Chang

Author Thx Chang

More posts by Thx Chang